创新驱动,柳州这家生物医药企业如何打造动物疾病模型“金标准”?
在柳州这座工业底蕴深厚的城市,一家名为“柳州瑞康生物”的医药企业正以独特的创新路径悄然改变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格局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扶持的生物技术企业,瑞康生物专注于动物疾病模型构建与生物医药成果转化,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精准模拟:动物疾病模型的技术突破
瑞康生物建立的动物疾病模型平台涵盖心血管疾病、代谢性疾病、神经系统疾病等六大领域。其中,基于广西特有食蟹猴资源构建的糖尿病模型,通过精准控制血糖波动曲线,成功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发病全过程,模型吻合度达92%。在肿瘤模型方面,团队采用CRISPR-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PDX(人源肿瘤异种移植)模型,将药物预测准确率提升至行业领先的88%。
成果转化:搭建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
公司打造的“产学研医”四位一体转化平台已促成14项专利技术落地。其中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合作的关节软骨修复材料,通过特异性表面修饰技术使细胞黏附效率提升3倍,正在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。值得一提的是其建立的“概念验证中心”,专门针对早期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可行性评估,已成功筛选27个具有市场潜力的研发项目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标杆案例:生物降解缝合线的产业化之路
2019年启动的生物降解医用缝合线项目堪称典范。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海洋源聚羟基脂肪酸酯(PHA)材料,通过分子量精准调控技术,使产品在保持足够机械强度的同时,实现了56天完全降解。为解决缝合线柔顺性问题,研发人员受藤蔓植物缠绕机理启发,开发出螺旋微结构纺丝工艺,使产品打结强度达到同类进口产品的1.8倍。目前该产品已获得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,在华南地区20余家医院临床应用,累计完成近万例手术。
最新动态:布局AI驱动的新药研发平台
近期,瑞康生物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建立的“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筛选平台”正式投入使用。该平台整合了百万级化合物数据库和深度学习算法,可将先导化合物发现周期从传统的24个月缩短至6个月。首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,预计2024年申报IND。与此同时,公司投资建设的GLP实验室已通过CNAS认证,为创新药评价提供全链条服务。
从精准的疾病模型构建到高效的成果转化,再到具有社会价值的产业化项目,柳州瑞康生物正以扎实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,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在生物医药创新的长征路上,这家扎根西南的企业正在用科技实力证明:创新不问西东,突破始于足下。